更新時間:2022-01-13 13:19:19作者:admin2
蘇武牧羊
南宋末年,元兵南逼。宋皇從杭州敗移福州。景炎帝二年(即公元一二七七年)的春天。文天祥為了抗擊元兵,率師從閩西進軍漳州,所聞福州失守,宋帝敗逃海上,他只好西撤,翻越閩南與閩西交界的坂寮嶺,退到險要的倒嶺趕筑營壘,沉著應(yīng)急。元兵來勢兇猛,緊迫在后,文天祥的兵馬渡過下畬溪的木橋,仰望天空,說了聲“天助我!”立即,風(fēng)起云涌,電閃雷鳴,咆哮的山洪把元兵阻隔在崎嶇的對岸。
那拆掉的雖是木橋,卻系交通要道。文天祥考慮到戰(zhàn)后百姓過往的需要,特地為當(dāng)?shù)亓粝虏簧俳疸y,以備復(fù)建之用。當(dāng)他帶兵馬要經(jīng)過倒嶺下的梅子坑村,老百姓聞訊接應(yīng),紛紛主動把家里的門板桌面都搬來鋪架臨時便橋。文天祥萬分感激,當(dāng)場為此橋取名為“大義橋”,后人也有傳說為“待御橋”。
明朝萬歷十年(即公元一五八二年)間,在大畬溪建起了堅固的石拱橋,并在橋頭建立了壯觀的碑亭,以紀(jì)念信國公文天祥舉義駐師。樹立的三塊石碑,均有秀麗的碑文。
傳說后來當(dāng)?shù)刂奈娜肆窒?yán)(林泰)為了悼念“耿光垂北斗”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曾感慨滿懷地寫了《題國公橋》一詩:
當(dāng)年丞相過橋東,
戰(zhàn)馬嘯嘯滿路風(fēng)。
萬古人間留壯烈。
百年溪水泣英雄。
傷心荒澗碑猶在,
放目寒山事已空。
吊古不堪回首望,
冷煙萎草夕陽紅。
這首凄涼,悲壯的詩篇,表達(dá)了后人對文天祥的無限懷念和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