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9-13 11:36:35作者:佚名
汪曾祺
豆腐凝結得十分充分,便是北豆腐,聽說張家口某地有個地方的豆腐結實到可以用秤鉤勾著,挑著走很遠距離,這真的是豆腐嗎?凝結得比較松軟,則是南豆腐,更加柔軟的便是豆腐腦,比豆腐腦稍微結實些的,有北京的老豆腐和四川的豆花,而比豆腐腦還要柔軟的,是湖南的水豆腐。
豆腐壓緊成型,是豆腐干。
用白布包裹后壓制成厚片狀,這是豆腐片。在東北地區稱作干豆腐。如果壓制得更緊實且厚度進一步降低,那么在南方則被稱為百頁或者千張。
豆漿鍋的表層結成的一層薄膜被掀開曬干,稱作豆腐皮,又叫做油皮。在我的家鄉,它就簡稱為皮子。
豆腐最簡單的做法就是直接拌著吃。買回來就可以拌,或者放進開水里稍微焯一下,去掉豆腥味。但不要煮太久,否則豆腐會收縮變硬。香椿拌豆腐是所有拌豆腐做法里最好的。新鮮的香椿頭,嫩芽還沒展開,顏色是紫紅色的,聞起來香氣濃郁。在開水里稍微燙一下,枝葉就變成了碧綠色,撈出來,撒上細鹽,等涼了,切成小碎塊,和豆腐一起拌(用嫩豆腐最好),滴幾滴香油。吃上一口,整個春天都不會忘記。香椿嫩芽的售賣時間很短,過了這個時期葉子就會變綠,莖稈也變得硬朗,香味會大大降低。再其次是拌豆腐的小蔥。北京有歇后語說:“小蔥拌豆腐——一青二白。”這表明這道菜是北京人普遍喜歡吃的家常小菜。
拌豆腐特別適合搭配小蔥,小蔥非常鮮嫩,味道很香。如果小蔥的粗細跟手指差不多,用它來拌豆腐的話,口感就會變差。我和林斤瀾曾經住在武夷山的一家招待所。林斤瀾特別喜歡拌豆腐,招待所的每一餐都會端上一大盤拌豆腐,不過里面放的并不是小蔥,而是青蒜。青蒜用來炒回鍋肉非常美味,但用來拌豆腐的話,就搭配得不合適。在北京,有些人會用韭菜花和青椒糊來拌豆腐,這種吃法屬于比較粗獷的風格,南方人通常不太能接受。南方人喜愛的松花蛋和豆腐的搭配,北方人卻難以接受。這道菜源自上海,我初次品嘗是在香港的一家滬菜館,作為品嘗陽澄湖大閘蟹前的開胃小菜。北豆腐和松花蛋都切成小塊,混合調拌,沒有姜汁蒜泥起步網校,僅略微減少鹽的用量。味道如何呢?用上海方言講:非常可口!用北方方言說:別有風味。此道南方風味菜肴需選用家鄉特產“高郵咸蛋”搭配豆腐,高郵咸蛋蛋黃色澤似朱砂般鮮艷小蔥拌豆腐歇后語下一句,富含油脂,與豆腐混合后呈現紅白交織的景象,單是這色彩就能激發食欲,其他地區的咸鴨蛋,特別是北方產的,蛋黃顏色淺淡且缺乏油分,味道遠不及此。
燒豆腐大體可分為兩大類:用油煎過再加料燒的;不過油煎的。
北豆腐切成兩厘米厚的長方塊,鍋燒熱放少許油,兩面煎一下,油不用太多,因為豆腐不怎么吸油。建議用平底鍋煎,不要煎老了,稍微凝固成薄殼,表面有點皺,就可以拿出來了小蔥拌豆腐歇后語下一句,這叫“虎皮”。用提前準備好的肥瘦相間的熟豬肉,切成薄片,下鍋稍微煸炒,加入蔥、姜、蒜、醬油、白糖,倒入原來的肉湯,把豆腐推進去,蓋上鍋蓋用大火煮兩三次,然后轉小火慢燉。大約十五分鐘,湯汁收濃,就可以盛盤了。這是“虎皮豆腐”。若在其中加入冬菇、蝦米、辣椒以及豆豉,便成了“家鄉豆腐”。或者,再摻入菌油,就成為湖南當地聞名的“菌油豆腐”——制作菌油豆腐時,也有不經過油炸的。
(據《老味道》,原文為《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