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2-01-30 09:15:25作者:佚名
意大利素有“歐洲的中國”之稱。中意兩個偉大文明具有相近的生活理念,例如對待家庭關系、人際關系、人與食物的關系的態度。古老的文化遺產賦予意大利人靈活變通、順時應勢的生存智慧,在復雜的國內國際政治、經濟、文化環境下,意大利不以制度論長短,而是以務實的精神從本國利益出發,根據自身訴求,尋求與中國諸多領域合作的可能性。兩國間有豐富的合作資源,為什么要糾纏于差異而止步不前呢?國家之間存在差異十分正常,但是因為一些差異而放棄雙方合作發展的前景便是不智。小到一個雙方合作單位,大到國家層面,擱置爭議,求同存異,以雙方共同利益為出發點,開發合作,互惠共贏,體現了意大利從政府到民間強烈的合作發展意愿,顯示了意大利精英階層的眼界和格局。
對于今日的“漢語熱”,通常的觀點是:因中國的經濟發展所致。法國漢學家白樂桑則認為,經濟因素并不是全部。時代變了,與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中國相比,漢語有了明顯的使用價值。但是如果說西方人就是為了做生意學習漢語,未免過于簡單。他提出了西方所謂“傳統動機”的概念,那就是:發現。要發現,距離越遠就越具有發現的價值。這令人想起16世紀前后的地理大發現。歐洲人開辟的“新航路”、“新大陸”和“第一次環球航行”將世界逐漸連成一個整體,歐洲作為世界市場中心的雛形漸顯,開啟了歐洲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
伴隨著地理大發現,意大利耶穌會傳教士來到中國,為了傳播宗教,他們學習研究漢語。1732年意大利神父馬國賢(Matteo Ripa)在那波利創辦了“中文學院”,開啟了歐洲漢語教學的歷史。耶穌會傳教士翻譯中國經書意大利語怎么學習,對中國的官場生活、語言、政體、禮儀和信仰等做了詳盡報告,將中國的文化文明傳到意大利和歐洲。關于中國的思想和政體在意大利引發了各界討論,在文化領域掀起了對中國藝術的崇尚之風。
彼時的中國,生產技術經濟水平遙遙領先于歐洲。早在公元前1世紀,中國的許多產品經“絲綢之路”傳入歐洲,絲綢、織錦、瓷器、漆器和工藝品令人驚嘆。到了17世紀,由于新航道的開通,更多的中國產品涌入歐洲,掀起了長達百年的“中國熱”。精美的絲綢、織錦、瓷器、漆器受到各階層的追捧,也影響了他們的審美觀念。中國元素在當地一時成為品味和地位的代名詞。今天意大利的王宮和貴族宅邸依然擺放著華美的瓷器和中國家具,墻壁上裝飾的中國人物風情畫依舊可見。中國制品散發出的“異國情調”成為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