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9-14 17:34:24作者:佚名
春色明媚,百花盛開,正值一年中欣賞花朵的時節,我特意挑選了十二首關于賞花、贊花、觀春、留住春天、珍惜春天的詩詞作品,并且仔細進行了翻譯和評論,希望各位朋友能夠欣賞,也請大家提出寶貴意見。
1、迎春花
清平樂(宋)趙師俠
纖秾嬌小留學之路,也解爭春早。占得中央顏色好,裝點枝枝新巧。
東皇初到江城,殷勤先去迎春。乞與黃金腰帶,壓持紅紫紛紛。
注:迎春花,一名金腰帶。
譯文
小巧玲瓏的連翹,同樣明白搶占春日先機。它占據核心位置,色彩鮮明靚麗,讓每一根枝干都顯得別致精巧。
春神東皇剛剛抵達江城,迎春花便熱情地率先去迎接春天和春神的到來,她請求得到一條黃金似的腰帶,以此來壓制周圍那些吵吵嚷嚷、爭奇斗艷的紅紫花朵。
點評
這首作品運用了賦予生命的方法,非常逼真地刻畫了報春花在春季的特殊身份和優雅風韻,同時抒發了大眾對春日到來的殷切盼望和深深迷戀。
2、蘭花(宋)許棐(fěi)
竹底松根慣寂寥,肯隨桃李媚兒曹。
高名壓盡離騷卷,不入離騷更自高。
譯文
蘭花常在竹根松下獨立生長,從不似桃李那般趨炎附勢,甘愿依附于人群。
蘭花崇高的聲譽,在《離騷》里超越了所有其他花卉,倘若屈原沒有把它記在《離騷》里面,它將更顯純潔。
點評
蘭花初始句點明其生于松竹旁的清幽之處,適應孤獨的環境,透露出其剛強不屈、傲岸不馴的本性;第二句拿桃李取悅世人做比,襯托出蘭花不喜隨俗浮沉、不肯向現實低頭的心志;再后兩句將蘭花的純潔品格比作屈原的《離騷》,甚至覺得蘭花若不被《離騷》提及,更能彰顯其卓爾不群、獨具一格的境界。
這首詩的言辭精練,節奏輕快,內涵豐富,借竹子和松樹來比擬,稱頌了蘭花清高獨立、不趨炎附勢的忠貞難能可貴的心性。
3、桃花
題都城南莊(唐)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譯文
去年此刻,我偶然從這門口朝里瞥了一眼,看見一位姑娘那嬌艷欲滴的面容與燦爛的桃花相得益彰,景象著實動人。
今天重游此地,內心充滿失落與哀愁,佳人早已杳無音信,唯有那彩鮮明如昔,在和暖的春風里奮力盛開。
點評
唐代孟棨所著《本事詩》以及宋代《太平廣記》均有收錄:崔護赴京應試卻未能中舉,于是在長安城外遇見一位容貌出眾的年輕女子,來年清明時節再去探訪時卻尋不到她,便寫下這首詩作,其故事流傳甚廣,充滿傳奇意味。
這首七言絕句包含兩個畫面,分別是“尋覓春色遇見美人”與“再次尋覓美人不見”,兩個畫面的布局幾乎一致,但人事已非原貌。前兩句回溯去年同期的景象,先交代時令與地點,再刻畫佳人的容貌,用桃花的絢爛反襯其容光煥發;后兩句對比今年同期的境況,既有延續也有變化,花木如常,而佳人已不在。
全詩以“人面”“桃花”為線索,將詩人因兩次不同際遇生發的思緒,層層遞進地呈現出來。由于是在追憶中書寫已逝的美好事物,回憶便顯得格外珍貴動人,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紅”的生動刻畫;正因擁有如此美好的記憶,才更加體會到失去美好事物的失落,于是有了“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惆悵感。詩人將初次相遇時的那份羞澀,離別之后的深切掛念,再次探訪時的真摯情感,以及未能相遇時的失落心情,都或明或暗地流露了出來。
整首詩渾然天成,宛若源自肺腑汩汩流淌的甘泉,澄澈甘甜,令人久久不能忘懷。
4、牡丹花
賞牡丹(唐)劉禹錫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譯文
院子里的牡丹色彩過分絢爛卻體態單薄,水塘邊的蓮花氣質十分高潔卻內涵不足。
牡丹方為當之無愧的絕代佳人寫景的古詩,每逢盛開之時,總能吸引眾多游人絡繹不絕地前來觀賞,甚至因此驚動了整座都城。
點評
《賞牡丹》是一首借物抒情的詩,這首詩記錄了唐代人們欣賞牡丹的風尚。
芍藥“妖無格”與芙蕖“凈少情”作為鋪墊,凸顯牡丹的高雅風范與深情魅力,讓牡丹同時擁有妖嬈、純凈、格調、情致四種特質,堪稱花卉中最具風姿的品種;而“花開時節動京城”這句詩,則描繪了人們紛紛走出家門欣賞牡丹的盛況,以此贊美牡丹那令人傾倒的絕代風華。
全詩借助擬人手法、對比技巧和褒貶相間的藝術表現,彰顯了牡丹作為“國色天香”的植物界崇高地位,生動再現了昔日牡丹怒放時京城萬人空巷的盛況,暗含了作者心中對理想品格的向往。
5、櫻花歌(近代)黃遵憲
墨江潑綠水微波,萬花掩映江之沱。
傾城看花奈花何,人人同唱櫻花歌。
白話翻譯:
墨江的水色碧綠,宛若染了青,水波輕輕晃動,江面繁花似錦,幾乎掩蓋了河岸。整座城市的人都涌出來賞花,可花景又能如何呢?大家都在吟唱著關于櫻花的曲調。
點評:
黃遵憲創作這首《櫻花歌》,正值他擔任清朝駐日使館參贊期間,詩篇記錄了春天墨江畔櫻花怒放的盛況,用“墨江倒映綠水微瀾”和“萬千花朵遮蔽江心”這兩句,生動刻畫了江水呈現的色澤以及櫻花生長的茂盛,接下來的“全城民眾觀賞花海卻難敵花美,大家齊聲吟唱櫻花曲”則描繪了人們欣賞花景的熱鬧場面和對于櫻花的濃厚興趣。
這首作品措辭精妙,意蘊悠長,抒發了創作者對山川風光的傾心以及對于人生幸福境界的憧憬。
6、杏花
絕句(宋)志南(詩僧)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譯文
將輕舟系于岸邊古木的濃蔭之中,拄杖行過橋東,隨意欣賞這春日景致。
杏花開放的季節里,細雨綿綿不絕,仿佛有意要打濕我的衣衫;迎面而來的微風輕柔,不再帶來寒氣,柳枝抽出嫩綠的新葉,在風中搖曳生姿,姿態曼妙。
點評
這首詩廣為流傳,堪稱七言絕句中的佳作。詩人志南憑借此作,以描繪早春景象的篇章而聞名后世。
前兩句交代詩人漫步情形,后兩句描繪詩人所見春景。前兩句筆法巧妙,令人感受到清幽寧靜之美:歲月斑駁的古木、潺潺流淌的溪水、輕盈靈動的篷船、盤曲有致的杖藜、敦厚質樸的小橋以及閑適自在的老僧,共同構成一幅自然天成的踏春畫面。其中“杖藜引我行至橋東”一句,詩意地展現了禪宗所追求的萬物和諧統一的意境。最后兩句語言清麗,讓人感受到寧靜淡遠的意境:小橋東側,杏花迷蒙,柳條纖細,細雨綿軟,微風輕柔。那杏花與雨絲,仿佛要觸及衣衫卻并不沾濕,多么令人舒暢;那柳條與微風,拂過面頰清爽宜人卻不覺得冷,它們是多么懂得人心。這般清新的春意,難道不是春天清雅的禪趣的體現嗎?這動人的春景,正是詩人心中那迷人的禪境。
7、梨花
無題(宋)晏殊
油壁香車不再逢,峽云無跡任西東。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
幾日寂寥傷酒后,一番蕭索禁煙中。
魚書欲寄何由達,水遠山長處處同。
譯文
已經無法看見你乘坐的油壁香車了,我們如同巫峽的彩云般瞬間消散,我在西方,你在東方。
空曠的院落中,潔白的梨花在皎潔的月光下閃耀;池塘邊,陣陣輕風拂過,柳絮在空中輕盈飄蕩。
連續數日借酒澆愁,內心倍感凄涼孤獨;每逢寒食時節禁止生火,更讓我不禁強烈懷念你的身影。
想要將書信傳達給你,那重重疊疊的山巒,一條條蜿蜒的河流,又怎么能夠順利抵達你的手中呢?
點評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為抒寫別后相思的戀情詩。
開頭部分追憶分別時的情景,意境朦朧傳神;中間兩句寄托情感于景物,描繪出一個富麗堂皇的院落,追憶往昔月下梨花盛開的美好時光;接著幾句敘述作者孤獨凄涼的境遇,點明戀人離去后的苦楚;最后幾句轉換思路,以自問自答的方式收尾,抒發對心上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全詩運用含蓄手法,情思悱惻,詩境幽迷,耐人尋 味。
8、海棠(宋)蘇軾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譯文
和煦的春風送來融融暖意,春意愈發盎然。花兒的芬芳散在縹緲的霧氣中,與此同時,月光已悄然越過院內的曲廊。
我憂慮黑夜過于昏沉花兒會睡去,于是點燃了根華美通紅的燭火來伴她,那美麗動人的花朵,宛若一位絕世打扮的佳人,端莊中又透著些許靦腆地佇立在我眼前。
點評
這首詩作于公元1084年,即宋神宗元豐七年,作者當時在黃州,擔任團練副使的職務,已經五年了。
《海棠》屬于七言絕句體裁,屬于詠物詩類別,敘述詩人在海棠盛開期間同友人一同賞花的所見所感。第一句描繪白日里的海棠,所謂“泛崇光”意在贊美海棠的高雅脫俗;第二句轉而描寫夜晚的海棠,營造出彌漫著芬芳氣息、若隱若現且帶有幾分朦朧夢幻的意境;倒數兩句引用典故,表達詩人深夜擔憂花朵凋零的復雜情感,既將花人格化,又將人情感賦予花,體現詩人細膩的體察和深切關懷,充分展現其豐富的情感世界。
全詩語言淺近而情意深永,極富浪漫色彩。
9、丁香花
攤破浣溪沙(南唐)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里落花誰是主?思悠悠。
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三峽暮,接天流。
譯文
展開珍珠綴成的帷幕,安上吊環,我站在高樓眺望,心境與往昔無異,憂思仍舊縈繞心頭。漫天飛舞的落英究竟歸屬于何方?這個問題讓我思緒萬千。
沒有收到遠行者的消息,雨中的丁香花勾起心頭積壓的愁緒,我回望黃昏時的三峽,江水自高空傾瀉而下,洶涌流淌。
點評
這首詞通過女性視角描繪春天的憂愁,借男女情愛中的失落感來抒發作者內心的哀怨與感悟。上半部分描寫高樓春日里的哀傷,飄落的花瓣無人顧及,這是由春日哀傷引發的聯想;下半部分進一步抒發內心糾結難解,這種憂愁無法排解,從難以排遣的思念立意,將春日哀傷的成因表達得隱晦而深刻。這首詞并非簡單的景物感懷之作,或許在南唐面臨后周強大壓力的背景下,作者借此寄托了內心的迷茫與不安。
全詞語言雅潔,感慨而又深沉。
11、楊花
晚春(唐)韓愈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譯文
草木感知到春季即將結束,努力挽留春日時光,紛紛綻放花蕾展現美麗,剎那間呈現繽紛景象,如同織錦般絢爛。
那楊花榆錢實在令人同情,既無卓越的才思和見解,也缺乏亮麗的容貌,只能任由風吹散落,如同紛紛揚揚的飛雪。
點評
《晚春》屬于七言絕句體裁,該詩通過描繪郊外暮春時節的景色來抒發情感。詩人借助擬人手法,刻畫出花草樹木感知到春天即將結束的情景,它們努力綻放光彩,想要挽留春光。因此,它們竭盡全力展現繽紛色彩,呈現出一派繁花似錦的景象。就連那些原本色彩單調、香氣不濃的楊花和榆莢,也不甘示弱,隨風搖曳,化作漫天飛雪,加入了挽留春天的行列。
全詩抒發了愛春的情愫,也暗示了要把握時機、順應潮流去開創美好前景的道理,其語言形象,既有莊重的意味,又不乏詼諧的筆調,其中包含著深刻的道理。
11、薔薇花
清平樂(宋)黃庭堅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譯文
春天要飛往哪里去?孤單的我卻尋不見春天的行蹤。倘若那位友人清楚春天的落腳點,務必請她重新回到我身邊共度時光。然而又有誰會明白春天離去的方向呢?只有去詢問黃鸝鳥。可惜無人能聽懂它婉轉的鳴叫。瞧,它正乘著風力穿過前面的那片薔薇花簇。
點評
這首詞表達了對春天的留戀和喜愛。作者運用了非常平實的語言,卻蘊含了豐富的情感。整首詞的構思巧妙:詞人不知道春天去了哪里,于是想去詢問別人;但是周圍的人都說不知道,他又轉而向鳥兒打聽。鳥兒雖然叫個不停,但聽起來并沒有答案,這讓詞人更加困惑,這種尋求答案卻不得的處境令人唏噓。最終,鳥兒連一個明確的回答都沒有,就轉身飛走了,越過了前面的那片薔薇花叢。這番妙趣橫生的抒寫,將作者的惜春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12、鶯織錦花
鶯梭(宋)劉克莊
擲柳遷喬太有情,
交交時作弄機聲。
洛陽三月花如錦,
多少工夫織得成。
譯文
投拋柳林遷喬得太有情寫景的古詩,交交鶯鳴似操弄機杼聲。
洛陽三月京城繁花似錦,多少功夫才能編織得成?
點評
詩歌題目叫做“鶯梭”,作者著重突出了“梭”這個字,通過豐富的想象和聯想,由一個事物聯想到另一個事物,精心挑選素材,借助物品表達內心的情感。
首句描繪了柳絮飄飛的景象,展現鶯鳥飛舞的形態。黃鶯帶著深厚的情感,在春季三月,于翠綠的柳樹和嬌艷的花朵間穿梭,掠過蔚藍的天空和潔白的云朵。它時而將柔軟的柳枝甩在身后,時而又飛到高大的樹木頂端。詩人從黃鶯在林中東西奔走,上下飛翔,動作敏捷輕盈,聯想到織女紡織時飛動的梭子。由此再往下想,既然織女能夠織出各種各樣精美的絲織品,那么五彩繽紛、形態各異的洛陽春日風光,也是由黃鶯編織出來的。
詩者稱道:三月里洛陽的繁花燦爛如錦緞,牡丹更是格外艷麗,綠柳環繞青山映襯,景色既優美又明亮,讓人不禁想問那些黃鶯究竟付出了多少努力,才將洛陽的河山打扮得如此迷人?黃鶯編織山河,創意令人驚嘆,不僅將黃鶯飛舞的姿態描繪得栩栩如生,還賦予了它們人的性格,這真是難以想象,既超乎常人的想象,又讓人贊嘆不已。
全詩反映了作者對美麗春光的贊嘆和無限愛惜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