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9-14 08:14:38作者:佚名
初入校園的學子們,在開學典禮上的首次筆墨演示里,呈現了親手書寫的“人”字。來源于新華社的圖片
一年級新生家長給孩子的寄語。新華社供圖
八月份馬上就要到了,漫長的暑假慢慢接近結束的時候了。對于準備進入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們和他們的家長們來說,剩下的日子里既有憧憬也有不安。那么,怎樣才能幫助孩子們順利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呢?家長們又需要做好哪些準備工作呢?記者就此問題咨詢了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
聽天氣預報記溫度
有助于鍛煉孩子專注力
孩子剛進入小學一年級時,常常會在時間安排、專注力培養、自我服務能力以及日常行為規范這四個方面感到不適應。最近,在海淀區家庭教育大講堂舉辦的第48次公益活動中,北京石油學院附屬小學校長肖英向與會家長介紹了如何順利實現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
肖英談到,幼兒園的日常安排以玩耍和游戲為主,學習環節相對較少。小學則采用分層的課程體系,沒有午休環節,其時間表與幼兒園差異顯著。因此,孩子剛進入小學時,常會面臨清晨難以喚醒、午后容易困倦的問題。她指出,家長需要科學規劃孩子的睡眠時間,最好在晚上八點半前后引導孩子進入夢鄉。在晚上提前休息的同時,從八月份起,家長應當有意識地引導孩子放棄午休習慣,或者安排一次目標明確的出游活動,幫助孩子慢慢適應沒有午睡的生活。
肖英注意到,剛上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在穿衣、系鞋帶、整理書包這些方面還有困難,也不懂得珍惜自己的學習用品,不會主動飲水。她認為,家長應該用恰當的方法,有意識地多加練習,并且進行督促檢查,這樣孩子才能學會獨立生活的基本技能。此外,家長還要引導孩子養成符合小學生要求的衛生和禮貌行為。
注意力難以持久也是重要問題。肖英指出,小學生的專注力維持時長通常為20分鐘至25分鐘,這源于他們神經系統尚在發展完善階段。隨著年紀增大,注意力渙散的狀況會慢慢改善。家長能夠借助多種途徑,預先協助孩子增強專注能力。例如,借助收聽氣象播報來分辨不同地域的氣溫狀況有助于培養專注力;利用聽讀逐步加長的語句并同步進行轉述來增強注意力的覆蓋范圍等。這些技巧的核心在于借助語言交流,引導孩子捕捉詞匯信息、識別核心內容,以此提升專注水平。不僅如此,還可以與孩子參與傳遞球類等互動活動,同樣有助于強化注意力。
學前班不要盲目上
容易造成注意力不集中
開學在即,北京市中小學心理咨詢中心迎來許多憂心忡忡、感到迷茫的家長。這些家長最關心的一個問題是,是否應該讓孩子提前準備,在小學入學前的暑假參加個別輔導或者進入預備班。
北京市中小學心理咨詢中心主任溫方從心理成長的角度提出了看法,假期里過早放松最明顯的表現是,孩子進入課堂后,就難以保持專注,因為覺得課堂內容枯燥無味,孩子容易感到無聊。持續這樣下去,容易形成注意力渙散的不良傾向,等到課程內容變得復雜、難度加大時,孩子就更不愿意認真聽講了。
儲朝暉研究員,來自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提出過這樣的看法,家長在教育孩子時,需要有長遠的規劃。他向媒體人員解釋,心理學領域存在一個廣為人知的實驗,名為“雙生子爬梯”。該實驗具體操作是,找來一對基因相同的嬰兒,讓他們練習攀爬樓梯,其中一位嬰兒從出生后的第四十八天起,每天進行十分鐘的訓練;另一位嬰兒則推遲到出生后的第五十三天,開始參與同樣的活動。在54周這個時間點上,一名孩子已經練習了七個星期,而另一名孩子僅練習了兩個星期,請問這兩個孩子中誰的爬樓梯能力更強一些呢?實驗結果顯示得令人驚訝,那個只練習了兩周的孩子在爬樓梯時速度更快。因此,某些培訓機構宣稱,接受過訓練的兒童在專注力和記憶力方面,要比沒有接受訓練的兒童表現更好。這種對照對孩子的進步毫無意義小學一年級家長寄語,由于部分技能是兒童達到某個階段時能夠自行提升的。
北京史家小學的終身名譽校長卓立,專門為即將幼小銜接的家長們撰寫了一本手冊,書名是《歡迎來到一年級》。他談到,在東亞和歐洲的部分國家,孩子五歲入學。五歲的孩子嘗試課堂學習的目的,在于能夠掌握課堂的規范,學會在教室里保持安靜。從這個觀點出發,進入學前班進行體驗確實很有意義。不過,要明白學前班的目的,是讓孩子提前適應課堂模式,而不是提前學習小學一、二年級的課程內容。同時,學前班還有個關鍵作用,就是讓孩子在即將開始的小學生活里,提前展現出可能遇到的各種狀況。這樣就能讓家長及時發現問題,從而盡早想出應對方法。
過度期待極度厭學
上學態度反映家庭問題
滔滔即將步入小學階段,領取錄取通知書后沒過多久,校方就安排了迎新活動,旨在讓新生們提前熟悉即將進入的學習場所,并結識未來的同窗好友。出乎意料的是小學一年級家長寄語,迎新活動結束后,滔滔在這個假期里養成了新習慣:每天都要纏著爺爺去他的新學校逛一逛。由于學校放假期間不對外開放,他便會趴在門口靜靜地看上大半天。酷暑難當,總是汗流浹背,爺爺卻無法勸他前往陰涼處避之。老人家既擔憂又無計可施,最終決定前往北京市中小學心理咨詢中心咨詢,詢問孫子是否身體出現了異常狀況。
與滔滔截然不同,前往北京市中小學心理咨詢機構的另類情況是:在遙遙家中,“上學”幾乎變成了一個被嚴格回避的議題。一旦有人提及即將進入小學,遙遙便會立刻情緒失控,表現為又哭又鬧的行為。父母對此深感憂慮,他們思考:“孩子尚未正式入學,就已經展現出如此強烈的厭學情緒,未來將如何應對呢?”
溫方主任指出,這兩種極端的情緒狀態都應引起家長的注意。通常情況下,對上學有強烈的渴望,表明孩子在家中缺乏情感交流,“家里人對其關心不夠,因而只能寄望于到外面新的環境里尋求關愛。”他告誡說,這種狀況下的孩子很容易“結交不妥當的朋友”,急于尋找情感交流和情緒釋放的途徑,因此“不良同伴”便有了可乘之機。
孩子不愿去學校的心理,表現出的情況正好相反,"這類孩子有很強的親情依賴性,這對他們從自然狀態轉變為社會角色很不利。"溫方提出,家庭氛圍、行為規范等需盡量與學校保持一致,家長不要包攬所有事務,要激勵孩子邁出獨立的第一步。
孩子上學由誰來管
家庭教育一致性很重要
最近北京市中小學心理咨詢中心也處理了許多家庭方面的求助。孩子尚未入學,家中就已經出現矛盾。以諾諾的家庭為例,父母的工作時間與孩子的上學時間不匹配,無法親自接送起步網校,因此不得不將這個重要的責任交給祖父母。然而,祖父母卻持有不同看法,他們認為既然孩子由他們照顧,所有事情都必須聽從他們的安排,父母應該放手不管。”雙方談不攏,便來到咨詢中心尋求專家幫助。
溫方主任談到,家庭教育里,一個關鍵要點是保持統一。他列舉了幾個準則,分別是:明確職責,共同管理;加強溝通,建立信賴;以身作則,遵守規范;堅持標準,注重成長。
事實上,那些沒有足夠時間全職照顧孩子的家長也不必過分自責或焦慮。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早前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祖父母協助撫養孩子,并不會損害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密關系;只要祖輩只是輔助性地參與孩子的教育過程,并非主導整個養育活動,那么也不會對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產生不良后果。
卓立校長在手冊里,也談了關于孩子由誰負責教育的問題,如今許多年輕父母,都是雙方都從事全職工作,剛開學時,多數家長會商議,看看兩人誰的作息時間更方便些,誰下班后還有更多精力,就由誰來主要負責孩子的學業。能夠支配的空閑時刻和精力固然關鍵,但是,經由這些年與眾多性情迥異、交流手法各異的家長打交道,本人覺得最理想的決斷依據是:哪位家長更熱衷于負責孩子的教育。
卓立認為,只有具備意愿,才能尋得有效管理之道,會投入更多精力注視孩子,展現更多恒心與之交流,協助其歸納方法竅門等。倘若碰巧負責此事者事務繁重,雙方可通過深入商議,確定具體職責分配。例如,先規劃好安排,再由精力較足的那位去實施,孩子用功期間雙方要持續溝通,不斷修正,直到尋得最適合孩子的家庭學習步調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