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9-13 17:32:09作者:佚名
中國江蘇網于7月28日通過南通電訊報道,海門新教育小學地處東城區,該校于2017年9月投入運行,每年都有眾多新教師加入。目前該校共有教職工115名,其中30歲以下的青年教師以及服務未滿五年的新銳教師人數達到69人,這一比例占據整體教師隊伍的60%,該校教師隊伍的平均年齡為31歲。
新學校的新教師
提升教育品質水平,必須重視青年教師團隊發展。2021年9月小學教師自我評價,在既有“朗讀者”“博雅論壇”“鯤鵬書友會”活動開展情況,組建了新教育小學教師能力提高學習組織——“櫸樹林”教師進步小組。該小組包含初級教師(年齡三十歲以下)、中堅教師,以及頂尖教師(獲得縣市級學科引領者資格以上)。櫸樹是這所小學的象征,它的名字和“舉”字發音相同,代表著支撐和扶持。優秀教師在學識、技藝和行動上不斷進步,能夠幫助新教師發掘潛力,彼此促進,激發靈感,一起努力成為能夠支撐未來的棟梁之材。
新形勢的新突破
推行“雙減”方針,構建優質教育體系,達成“減輕負擔 提升效率 優化品質 樹立品牌”宗旨,最為重要和根本的環節在于教師。當前,該校六成青年教師正處在教師職業成長第一階段的關鍵時期,學校著力營造和培育適宜環境,激發這些青年教師內在潛力,促使他們充分展現自身特質,從而實現真正成長,同時也為學校未來十年到二十年的發展提供了動力支持和資源積累。
加強崗前學習,構建師愛根基。新教師到崗之后,機構會細致安排入門指導:開展一次圍繞“熱愛機構”主題的機構理念深度解讀;安排一次關于“專注崗位”的優秀教師經驗分享;組織一次針對“珍視教室”的樣板教室深度體驗;舉行一次圍繞“關懷學生”的迎新活動實踐演練;安排一次關于“投入活動”的儀式慶典參與感受。將教育機構的核心理念、價值觀念、實踐指導思想融入新教師入職教育內容里,引導年輕教師在傾聽中領悟,在實踐里反思,在碰撞中成長,從而形成更為優越的專業認知水平、職業情感體驗和職業態度傾向。
組織校內師徒結對,促進團隊協作。全體教師形成集體,學校積極推行“新老攜手、互幫共進”項目,讓每位新入職教師配備資深學科帶頭人作為指導老師,并于教師節舉辦莊重的認師典禮。平日里,各位師傅針對教育機構的實際狀況,耐心回應新人在授課、教育學生乃至心理調養等方面的詳細困惑,通過言傳身教協助新人進步;每日開展一對一的交流研討,教學能力有待提升的青年教師每天先觀摩學習再進行實踐總結,運用“學以致用”的方法,與配對師傅共同執行教學協同管理;每周組織團隊進行教研展示,認真落實集體備課、實例觀察、新課程標準研習、練習題規劃等種類豐富、搭配多樣的研討活動。新教師們在團隊中找到了身邊的優秀同行者,他們學習教學的積極性被激發,追求自我提升的動力被調動,職業前進的愿望被點燃。
引入外部專業人士,增強進步效果。學校定期舉辦指導教師進入教室指導的活動,邀請省級優秀教育家后備人選、高級教師、區級教研機構施偉、蔣莉莉、姚少華、丁建強等教育工作者前來,借助觀察授課、點評教學、專家講座等方式,引導新入職教師發現“核心難點”,深入“本質層面”,注重“實際操作”。這個學期里,學科指導施偉、蔣莉莉、姚少華、丁建強等專家到學校聽過三次語文課貝語網校,八次數學課,四次英語課,青年教師們開設了二十九節公開課,每次同領域的教師觀摩結束后,都會集中聽取專家的點評,清楚了解了相同課型的實施方法,效果非常明顯。
借助“新網師”教育平臺,促進教師進步。該校利用新教師作為“網絡原住民”的天然特點,通過新網師學習平臺,安排54名新教師參與了一整年的線上學習項目。所有學員以“政治堅定、能力突出、品德高尚、學問精深”作為自我要求,主動提升壓力,仔細參與每兩周舉行的新網師學習活動,并且迅速且高質量地提交了所有作業。持續學習不斷完善,積累深厚的人文素養,增強專業授課水平。所有學員均成功完成課程,超過百分之七十獲得優秀評定。
構建競技舞臺小學教師自我評價,提升業務能力。學校每年來舉辦“鯤鵬杯”教學科研競賽,這項活動自建校以來從未間斷,競賽項目繁多、方式各異,包括三字功底比拼、故事講述較量、現場授課競技、命題能力測試、課程標準問答、論文創作角逐等。該賽事為青年教師提供展示才華的機會,是“匯聚集體才智,打造獨特風格”的團隊訓練,也是推動學校整體水平提高的關鍵環節。
新生命的新貢獻
教師的發展歷程中,以往的每個學期、每學年既是專業能力的積累,也是職業活力的自我重塑,“櫸樹林”教師發展體系倡導價值提升的衡量方式,促使教育生涯在行動中持續進步,期望產生更新的價值。
教學自我審視。旨在增強新教師對授課情境的準確認知,機構設置了“理趣課堂六問”審視機制:首問備課環節,我是否真正理解了學員?次問突破關鍵節點時,我是否有效激發了學員的主動性?三問鍛煉思維品質時,我是否適當設置了挑戰?四問學員遇到困惑時,我是否提供了精準的指引?五個問題,每個學生都已被我“啟發”了嗎?六個問題,課堂中我“鼓舞”學生了嗎?
外部評價促進成長。“櫸樹林”青年教師培養遵循“低門檻高要求”方式,凡是有志于提高業務能力的教師均可報名參加,完成至少一年的學習周期,需通過八項核心能力測試,涵蓋課前三分鐘內容組織、板書規劃、兒童故事表達、一張思維導圖繪制、一份習題編制、一節優質課錄像、一篇讀書心得、一篇教學探討文章,達到標準方可完成培訓獲得結業資格。
這個學期,學校組織了多種競技項目,包括課堂教學展示、粉筆字書寫、故事講述、生命故事創作以及考題擬定等比賽。所有參賽的青年教師都投入大量精力進行準備,每周準時在釘釘應用上提交粉筆字和故事講述的練習成果,并在學期末踴躍參加現場的競技評比。借助比賽來推動應用和促進轉變,青年教師們的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他們的粉筆字越來越規范有力,故事講述得越來越生動形象,期末試題中體現出對本學科關鍵點的理解更加深入,研究課也越發輕松自如。數學團隊舉辦的數學競賽中,一批反應迅速的解題能手脫穎而出。本學年,櫸樹林成長營的青年教師們開設了二十五節公開課,并且舉辦了二十五場專題講座;他們參與了多項教學競賽,共獲得了五十四個獎項;撰寫了七篇學術論文,其中二十五篇論文獲得了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