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9-17 10:41:01作者:佚名
絢麗丹霞,古老絲路。地處此地的河西學院,擔當著蘭州通往烏魯木齊之間綜合型本科院校的唯一角色。
二零一三年六月,復旦大學著手開展對河西學院的支持任務,以此響應國家層面的規劃,為西部地區的進步貢獻力量。在培育人才、推進學科發展方面,以及在開展科研活動、提升服務公眾水平方面,復旦大學秉持嚴謹治學的態度和深入思考的精神,將這種風氣從上海地區帶到了甘肅地區。
十年的扶持歷程已經結束,新的征程即將開啟。復旦大學和河西地區將保持合作河西學院教務處,共同推動對口支援事業邁上新臺階,為西部高等教育的復興添磚加瓦。
7月19日,復旦大學校長金力院士率隊前往河西學院進行考察,實地探訪了敦煌文化傳承創新中心、賈植芳藏書陳列館等教學科研場所,并觀看了對口支援十周年主題成果展,以示慶祝。此次行動正值復旦大學開展主題教育期間,同時也是學校黨委領導班子調研西部幫扶工作的重要環節。
這十年以來,兩校師生往來頻繁,互動深入,彼此之間建立了深厚的情誼,并且收獲了累累碩果。7月19日上午,復旦大學與河西學院舉行十周年對口支援工作會議,金力出席并發言,他強調復旦將持續支持河西學院發展,在學科建設上有所側重,精心落實幫扶計劃,特別關注河西學院文學、史學等學科的碩士點建設,并組織常態化的學術互動,促進兩校醫學院合作深入化;在人才引進與培養方面,復旦將完善交流機制,提升合作效果,幫助河西學院培養能長期服務當地的優秀人才;同時,復旦將加強聯動合作,擴大“對口支援+”影響力,探索“復旦+河西學院+甘肅”三方合作新模式,助力地方經濟進步。
甘肅省人民政府黨組成員、副省長李剛在會議中談到,過去十年,復旦大學恪守約定,真誠相助,扎實支持,展現了復旦群體的愛國精神和博愛思想,在國家統一、民族和睦、社會進步方面扮演了關鍵角色,在人才培養、學術發展、學科建設、學校治理等方面給予河西學院全面深入的幫助,為甘肅高等教育水平提升提供了顯著支持。河西學院要重視與復旦大學的合作,主動作為,兼顧自身努力與外部支持,注重物質條件與精神層面的提升,在復旦大學的協助下,依靠自身力量獲得更快的進步。復旦大學要持續關注并支持河西學院,扎根當地,留下良好聲譽,為促進河西學院、河西地區及西北地區的整體發展,實現區域間的均衡進步,貢獻更多力量。
河西學院黨委書記梁兆光談到,過去十年里,復旦大學的幫助非常用心,河西學院借助這個力量推動了自身進步,雙方建立了穩定合作的模式,其中包括以工作方向為指引,以相互情誼為聯系,以具體的項目和平臺為支撐的合作方式,形成了覆蓋面廣、層次多樣、聯系緊密且質量上乘的支援體系,達成了師資隊伍建設、人才培養成效、科研及社會服務能力、學校治理能力顯著增強的四大目標,學校的整體實力和教育水平大幅提高,成功實現了從本科教學到研究生教育的重大發展。河西學院將把這里當作新的出發點,著力推行“依靠人才發展學校、以質量建設學校、憑特色振興學校、用法治管理學校”的政策,加強合作支持項目,充分挖掘河西地區的潛力,創造出具有獨特性的成就,把絲綢之路大學建設得更強大,圓滿完成推動科技教育、強化人才隊伍、促進民眾富裕的使命。
到場的另有甘肅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王曉陽,省委教育工委書記兼省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張國珍,張掖市委副書記兼市長趙立香,復旦大學黨委常委兼常務副校長許征,復旦大學黨委常委兼副校長陳志敏,河西學院黨委副書記兼校長周勇等人河西學院教務處,周勇匯報了復旦大學對口支援工作的進展情況。
東西結緣,推動信息化走向全省前列
從上海到張掖,2500多公里,路途要花一天時間。
在長達十年的時間里,宓詠教授卻多次往返于兩個地方之間,他是復旦大學最早參與與河西學院結對幫扶工作的成員之一,同時也是復旦大學現代物理研究所的學者,并且擔任過該校信息化管理方面的負責人。
張掖,歷史上被稱為“甘州”,其名稱源自“張國臂腋,以通西域”的典故,境內分布著眾多山地、戈壁和沙漠地貌,氣候非常干燥,冬季氣溫可降至零下三十度上下。
宓詠為河西學院師生作學術報告
宓詠今年已經62歲了,他整個童年都在上海度過,然而,他對當地環境的適應能力卻比許多年輕人都強,這與他曾經在這里參與為期三年的對口援助工作有著密切聯系。
二零一一年,河西學院校長劉仁義赴復旦掛職鍛煉,見識了該校信息化的強大基礎。二零一三年,兩校建立合作關系,宓詠受邀請加入河西學院的信息化項目。
復旦大學支援河西學院簽約儀式
復旦師生普遍使用的數字化工具,諸如校園身份憑證、自動文印服務、智能安防網絡等,在西部地區顯得頗為新奇。回想在河西地區開創信息化建設的經歷,宓詠感觸良多:推行數字化服務務必貼合當地情況,既要把握工作實際需要,也要權衡現實條件,切莫將復旦的經驗模式原封不動地移植過來。
經過細致了解師生們的具體需要,宓詠著手創建了一個用于教育資料共享的網絡平臺。在那個視頻教學還未得到廣泛傳播的年代,這一舉措讓河西地區的教師和學生能夠借助互聯網,第一時間接觸到復旦大學的課程材料。考慮到學生宿舍區域缺乏網絡連接的情況,宓詠率領他的團隊在寒冷的冬季開始鋪設線路,歷經重重困難,最終實現了整個校園無線網絡的全面覆蓋。許多項目,都是在甘肅省的高等學府中率先被付諸實踐并投入使用的。
河西學院校園卡自助服務系統
宓詠擔任河西學院信息技術中心兼職主任的三年間,依然堅守在復旦的工作崗位上,同時帶領河西學院的信息化團隊成功打造了“校園一卡通”“無線校園”以及“智能監控平安校園”等多項信息化工程,順利構建了信息化教學支持和服務平臺、教師教學發展平臺、教學資源融合管理平臺,使河西學院的信息化建設水平大幅提升至甘肅省高校的領先行列,吸引了眾多高校前來學習經驗,有力推動了整個西部高校信息化建設的步伐。
離職之時,河西學院發放的薪資,宓詠全部收下,其中三分之二撥作獎勵河西學院學生的助學金,剩余部分捐贈給相輝堂的維護工程。
支持西部是我們的必然擔當。宓詠最為高興的,就是發現各個數字化工程順利開展至今,還不斷有復旦學子接續自己的使命,持續在河西區域展開對口支持的新篇章。
復旦大學的專家學者、干部和學生數量超過八百五十人,與宓詠相似,他們前往河西學院進行對口支援活動。河西學院則有一千多名師生,通過不同途徑前往復旦大學接受教育和培訓。
這段長達十年的相互促進,讓河西的老師和學生們接觸到了最新的學問,同時也為學校的進步增添了動力和活力。
薪火相傳,共鑄學術交流科研平臺
進入河西學院圖書館五層樓,首先看到的,是墻壁上鐫刻的復旦大學校訓,內容為“廣泛學習且堅定志向,深入探究并且聯系實際”。
這里設有賈植芳藏書展館和復旦學者文獻中心,是復旦文化同河西文化相互激蕩、共同進步的關鍵場所。2014年,復旦大學向河西學院贈予了賈植芳的藏書,還有圖書館的部分藏書以及復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書籍,共計三萬七千余冊,這些藏書都收藏在此地。
復旦學者文庫
已故復旦大學知名學者賈植芳先生,堪稱中國現當代文學泰斗,更成為連接復旦與河西的紐帶。從捐贈書籍開始,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陳思和,與《人民日報》資深編輯兼作家李輝,在河西學院共同推動建立了學術文化互動的場所——賈植芳講堂。
陳思和教授主講的賈植芳講堂第26期
李輝、陳思和等賈門弟子周密部署安排,央視主持人白巖松,作家馮驥才、畢飛宇,劇作家全勇先、何冀平,知名導演陳曉卿等人相繼來到河西學院開講,如今,賈植芳講堂已成為河西學院最突出的學術名片,也是河西學院的核心文化象征。河西學院文學院院長趙建國表示,該學術交流平臺在甘肅具有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其意義十分重大。
賈先生存放著作的地點,便是其精神寄托之所,也是其心靈歸屬之處。陳思和先生曾這樣論述貝語網校,河西地區的教育工作者沒有辜負賈植芳先生的殷切期望與深切囑托,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他們持續不斷地弘揚賈先生的崇高品格與深厚情誼,使得“端正做人”這一重要教誨得以代代相傳,發揚光大。
復旦設有賈植芳講座,十年來,復旦有500余位專家學者到訪該校進行學術探討,累計舉辦200余場學術講座,并召開100余場工作討論會,其中復旦與河西的人文科學高端論壇已成功舉辦十次。復旦學者們呈現的系列深度報告,極大地拓寬了河西師生的學術眼界,讓他們有機會近距離感受名師風范,深刻體會到學問的內在吸引力,顯著推動了學校良好學風的形成,達成了復旦與河西兩種文化的全面對接。
復旦-甘肅絲綢之路經濟帶協同發展研究院揭牌
河西走廊地處甘肅,屬于“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關鍵區域,同時也是“一帶一路”發展計劃中的核心區域。復旦和河西借助它們各自有利的地理位置和學科專長,共同創建了復旦大學民族中心河西研究基地(河西走廊民俗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復旦大學史地中心河西研究基地(河西史地與文化研究中心),以及復旦-甘肅絲綢之路經濟帶協同發展研究院等八個學術研究機構與科研平臺。這些科研平臺是雙方合作進行戰略與政策探討的橋梁,也是主動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紐帶,發揮著關鍵的支撐作用。
多點開花,助力師資隊伍邁上新臺階
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河西學院的教育、農業、旅游管理這三個學科成功獲得了專業碩士學位授權資格,今年正式開展招生工作。這一顯著的進步,與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顯著增強有著密切的聯系。
從“輸血”轉變為“造血”,十年之中,河西學院累計派遣了22批共計400余名教師前往復旦大學進行進修和訪問學習,并且專門培養了137名教師獲得博士學位或碩士學位。眾多教師借助脫產學習以及進修訪問的機會,其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觀念發生了深刻變化,知識體系與學歷層次獲得了顯著優化,高級職稱與高學歷教師的比例大幅度增長。
二零一三年,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教師柳紅波以首批博士生的身份前往復旦大學進修深造,抵達上海。剛到復旦,他就深受學校濃厚學術氣息的熏陶,感覺自己的眼界頓時得到了極大拓展。
柳紅波博士畢業時在復旦留影
在復旦大學,柳紅波傾注全部精力鉆研學業,接受了系統性的學術指導,教學與科研能力獲得顯著增強。2015年,他重返河西學院從事教學工作,榮獲“學生最欽佩的教師”稱號。2019年,他成功獲取旅游管理學科博士學位。
到目前為止,柳紅波負責了七個省級和部級項目,很多研究想法都來源于當時的學術探討,各類學術成就也與他在復旦的學習經歷密切相關。今年,他作為教務處副處長的身份到復旦教務處進行掛職鍛煉,再次獲得了豐厚的收獲。
過去十年間,河西學院分四次派遣共計48名中層干部前往復旦大學相關機構進行實踐學習,同時組織了四次專題培訓班,吸引超過220名干部參與專項提升。這些掛職鍛煉和培訓活動,推動了學校管理服務工作的標準化和科學化進程,顯著增強了干部隊伍的管理能力與服務水平,還為兩校二級學院及職能部門間的協作往來打下了堅實基礎。
2013年4月河西學院第一期赴復旦大學培訓合影
一個關鍵的轉變發生在2014年12月,張掖醫學院和張掖市醫療中心被整體納入河西學院,醫學本科教育成為學校發展的新動力。復旦大學通過師資提升、專家指導、學術互動、全科醫生訓練等措施,給予河西學院醫學本科教育強大的支持,使其快速發展。
復旦大學專家對河西學院醫學專業教師進行分課程“點對點”培訓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遵循“每五年進行一次回顧,通過總結來提升”的原則,為河西學院醫學本科師資提供“一對一”“點對點”的指導與培養,并且派遣部分基礎課教學力量薄弱專業的教師前往該校協助教學,顯著確保了醫學本科教育在起步階段的人才培養水準,首屆臨床醫學本科專業學生參加醫師執業資格考試的通過率,高于本省的整體數據。
另外,河西學院六十余名醫學領域的教師前往復旦大學,參與學位深造、專業進修、學術訪問以及各種短期訓練和知識學習,促使該校醫學院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與教學水準獲得了明顯增強。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與河西學院共同舉辦的“5+3’醫教協同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改革研討會”,于河西學院舉行
河西學院如今開設了九門醫學本科學科,醫學本科的學生總數超過四千名。河西學院附屬醫院(臨床醫學院)同樣獲得了“首批國家臨床教學培訓示范中心”與“國家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的稱號。
共育人才,服務國家和區域發展戰略
在莫斯科河岸邊,王玫酈目前于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進行碩士階段的學習,她經常回想起在復旦度過的學習歲月,2018年9月開始的兩年間,她進入歷史學專業,跟隨劉永華教授前往蘇州進行實地考察,前往岳麓書院參與學術交流,并在陳雁老師的引領下,完成了名為曦源的大學生研究計劃
那時候腦海里只有一個想法,就是要認真對待每一門課程,精心完成每一次匯報,用心撰寫每一篇文稿,這樣才不會辜負“學海無涯勤是岸,書山萬卷螢窗明”的諾言。王玫酈深深感謝復旦大學,不僅使她獲得了知識、啟迪了思維、鼓起了勇氣,還為她開辟了更加寬廣的境界。
河西學院首批赴復旦大學聯合培養的10名同學報到
她能在復旦進修,是因為該校與河西學院在2016年啟動了聯合培養本科生計劃。這個計劃已進行到第三年,累計有六十多位學生完成學業,另外還有三十多位學生正在就讀。參與該計劃的學生,需依據自己的專業背景,從“人文、科學、醫學”這三大領域各選一個專業。他們按照“第一年在本校,后兩年在復旦,最后一年回本校”或“三年都在復旦,最后一年回本校”的模式進行學習。
該項目啟動后,復旦大學向公眾提供通用教育領域知名教師講授的九個學科板塊共189門課程資源,接納了三批總計23名學員進入教育部人類學重點實驗室進行學習,選派了12名表現突出的本科生參與暑期學習強化項目,為河西學院的學生們建立了優良的學習渠道。
去年,雷少杰從河西學院社會工作專業畢業,他以考研的方式進入了復旦,成為了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的研究生。
兩年前的夏季,她參與了為期一周的復旦大學暑期項目,在那里結識了該校社會科學學院的趙芳、陳虹霖兩位教師,她們的深入講解和精辟觀點讓她深受觸動,也使她內心萌生了對校訓“日月光華、旦復旦兮”的敬仰之情。
培養優秀人才獻給黨和國家,是復旦大學與河西學院共同承擔的神圣使命。復旦大學對河西學院進行幫扶,助力河西學院增強培育人才的水平,更好地服務國家與地方建設。
河西學院自從實施“千人赴疆工作項目”開始,在十余年間先后組織了二十八次行動,派遣超過萬名教師專業的學生前往新疆執行崗位實習和教學支援任務,促使超過萬名大學畢業生選擇留在新疆發展,使得該校成為甘肅省以及全國其他地區高校中,向新疆地區輸送人才數量最為突出的高等教育機構。
河西學院學生赴新疆支教
復旦大學對河西學院的幫助,如今已不再局限于這兩所院校的互助與交流,它已經發展成為以河西學院為連接點,帶動了當地政府部門、教育機構、醫療單位等眾多領域的聯動。這種支援的范圍持續擴大,逐步形成了復旦大學同當地政府及社會各界的合作網絡。
歲月飛逝,兩地情誼深厚;攜手前行,共創美好未來。如今站在新的節點,復旦大學與河西學院將深化合作交流、彼此借鑒進步,合力促進雙方特色化卓越發展,在新的征程中續寫合作共贏新篇章。
組稿:校融媒體中心
文字:殷夢昊 黃婕 謝鑫
攝影:成釗
圖源:河西學院